【史學●竹坑口遺址】 竹坑口遺址位於大肚台地西側山麓緩坡,竹坑村東側、頂街聚落北方。
行政上隸屬於台中縣(註1)龍井鄉(註2)竹坑村。
其海拔高度介於20至25公尺間,面積不詳。
經緯度座標為東經120度32分29秒、北緯24度11分5秒。
本遺址是1972-73年間濁大計畫進行時由何傳坤先生發現,1995年則由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的學者會勘,此外尚無更進一步之調查資料。
1977年調查時,遺址已遭擾亂,遺物多分佈於甘蔗田中,層位不明。
由1995年之調查資料可知,遺址受工程整地、新社區開發等行為遭嚴重破壞,可能已毀壞殆盡,故出土遺物十分稀少,無法判定其分布範圍。
調查紀錄出土遺物包括紅色粗砂陶,摻粗砂,硬度約為2度,器型有罐型器,器表多素面;
灰色粗砂陶,同樣摻粗砂,砂粒徑約為4㎜,硬度約為2度,以缽型器為主;
灰色細砂陶,摻砂之粒徑大小約為2㎜,硬度在3度以下,主要器型為罐型器,器表未見紋飾;
褐色細砂陶則摻細砂,硬度約為3度,以素面罐型器為主要器型。
由遺物判斷,本遺址之文化應屬於番仔園文化。
番仔園文化為鐵器時代文化,為台灣西海岸中部地區史前文化的最後一期,與歷史時代相銜接,以灰黑色的陶罐、陶缽與陶瓶為陶器主要器型,石器類型則包括打製石鋤、馬鞍型石刀及凹石等,其文化年代則介於距今2000至400年前。
引用: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15416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