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 找回密碼
 【立即註冊】
查看: 460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【史學●米】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作者
發表於 2013-3-21 06:10:54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史學●米

 

清代臺灣重要物產之一。

 

清代之前,漢人移民已自中國大陸引入稻種與栽培技術,臺灣原住民亦有其自己的稻作傳統。

 

康熙年間,臺灣所種植者,以晚季稻為主,只有少數水田可種早稻,故《臺海使槎錄》稱:「臺縣俱種晚稻。

 

諸羅地廣,及鳳山澹水等社近水陂田,可種早稻;

 

然必晚稻豐稔,始稱大有之年。」

 

雍正朝以降,移民向中北部平原及南部下淡水溪(今高屏溪)一帶進墾,大小水利工程陸續興築,這些新墾地以種植水稻為主,一年有早、晚兩季收穫,下淡水溪部分地區更可一年三穫。

 

清代臺灣稻米約可分成秫稻、秈稻兩大類,秫稻多用於粿餅製作,秈稻則做為日常飯食,以後者最為重要。

 

依灌溉方式,可分水稻、旱稻兩種。

 

若以收成季節區分,則有一年一收的大冬,春種夏收的早冬,夏種秋冬季收的晚冬,以及冬種、翌年春季收成的雙冬等。

 

清初臺灣的秈稻主要為占稻、埔占、早占、早仔、圓粒等,除了占稻可種於水田外,餘者多為旱稻,且以晚冬居多。

 

雍正年間以降,新自中國大陸引入或本地自行培育之品種陸續增多,較常見者如三杯、烏尖、花螺、清游、格仔等。

 

其中多數稻種可種植於水田,且為早冬品種。

 

因此,中北部平原與下淡水溪地區乃成為臺灣水稻主要產地。

 

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進行詳盡調查,並於1906年出版《臺灣重要農作物》統計,臺灣稻米共達403種,其中水稻379種,旱稻24種。

 

隨著品種改良,產量迅速增加,每年皆有大量米穀輸往中國大陸。

 

據統計,在嘉慶年間,包括以兵米、眷米、平糶等名義配運,以及商人販運至大陸各地的稻米,每年約達100萬石。

 

此尚不包括走私的部分。

 

道光朝後,因洋米在中國市場的競爭,以及臺灣人口增加、稻米內需擴大等因素,輸出量漸減。

 

同治年間以降,臺灣北部山區茶業興起,消費人口大量增多,反而需要輸入稻米以彌補不足。

 

碾米多使用土礱,設置土礱之業者稱礱戶,清代收儲大量租穀的大小租戶,多兼營土壟間。

 

因掌握大量米穀與加工設備,常可擴展金融借貸、進出口貿易等事業,扮演地方經濟中心之角色。

 

板橋林家開臺祖林平侯即以米業起家。

 

及至日治時期,臺灣稻米進入育種研究、改良時代。

 

 

引用: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3606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金幣 +1000 收起 理由
天梁 值得鼓勵。

查看全部評分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QQ|【google翻譯】|【手機版】|【Archiver】|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 皖ICP備11003170號 )

GMT+8, 2025-5-7 23:32 , Processed in 0.078125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