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 找回密碼
 【立即註冊】
查看: 400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【史學●鳳鼻頭文化】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作者
發表於 2013-3-20 11:27:09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-3-20 21:43 編輯

史學●鳳鼻頭文化

 

鳳鼻頭文化屬鳳鼻頭(中坑門)遺址中重要發現之一。

 

鳳鼻頭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,位於高雄縣(註1)西南方林園鄉(註2)境,與高雄市的小港區相臨,其文化內涵包括大坌坑文化層,年代大約在西元前5200年至4400年之間;

 

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,年代大約在西元前4700年至3500年之間;

 

鳳鼻頭文化年代大約在西元前3500年至2000年之間;

 

蔦松文化清水巖類型約距今2000年至400年之間。

 

該遺址不僅含括不同的文化層,而且面積亦廣,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,目前已列入國定遺址。

 

鳯鼻頭文化是鳳鼻頭遺址中較晚期的史前文化,以出現貝塚和紅褐素面夾砂陶為主要的特色,並有彩陶、黑陶和磨光黑陶等。

 

器型有罐形器、杯形器、碗形器等,並有陶紡輪。

 

石器有石斧、石鋤、石錛、石刀、石鏃、網墜、玦和石環等,此外骨器則有骨尖器。

 

從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(Changetal.1969:41-52、60-132)對地層及遺物的討論,鳳鼻頭遺址中的鳳鼻頭文化層可以再細分為兩個時期。

 

一、早期階段陶器以夾砂灰陶為優勢,地層中見有少量之大型貝類,年代則約距今3400-2900年前;

 

二、晚期則以夾砂紅陶佔優勢,貝類不僅數量增加許多,且種屬類別也增加許多,但是在體形上則有小型化的情形;

 

年代則約距今2900-2400年前。

 

在整個鳳鼻頭文化期,生業型態上表現出對農業的依賴。

 

聚落型態與前期大致相當,並未有明顯的擴張,但從陶器大量增加的現象推測,這可能反映了人口密度的增加,另在生業型態上增添了新的要素-採集貝類,也當是因應人口增加而增添的另一項食物來源。

 

考古學者劉益昌先生認為若考慮貝塚下尚有一層夾砂紅陶層的話,其年代應可上推至4000-3800B.P.之間;

 

但若考慮此定年類標本出自於石灰岩區的海相生物,則應減數修正,因此合理的年代大致在3500-2000B.P.之間。

 

 

引用: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6326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金幣 +500 收起 理由
天梁 值得鼓勵。

查看全部評分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QQ|【google翻譯】|【手機版】|【Archiver】|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 皖ICP備11003170號 )

GMT+8, 2025-5-9 14:43 , Processed in 0.078125 second(s), 19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