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 找回密碼
 【立即註冊】
查看: 762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【史學●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】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作者
發表於 2013-3-21 06:12:24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史學●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

 

以建立重要基礎工業、策略性工業為目標的計畫經濟時期,約自1973年至1986年。

 

在1973-1975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後,經濟陷入不景氣,各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,使臺灣出口遇到阻力,同時因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抬頭,生產成本劇增、出口大幅下降,以及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等因素,皆使國內投資意願下降。

 

1960年代末期,輕工業已有穩固的發展基礎,技術人力、資金供給、市場擴大等皆有利於推動大規模重化工業;

 

由於許多產業所需的中間原料、零組件、基本原料的數量與價格,常受制於外國廠商而影響臺灣產業的正常產銷,業界開始出現擴大進口替代政策到原材料和機器產業。

 

除此之外,臺灣的電力、交通、都市發展、住宅建設,已無法配合經濟成長的速度,勢必調整出口導向策略。

 

因此,1970年代推動的第二次進口替代產業,即為替代重化工業原料及零組件之進口。

 

由於政府政策轉向,放慢自由化腳步,繼續維持過高的官價匯率和關稅稅率,並重回指導式工業政策。

 

發展重化工業,建立自主經濟體系,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,帶動景氣復甦,創造就業機會。

 

重化工業如鋼鐵、煉銅等基本金屬工業,造船、汽車、機車等交通運輸工具業,塑膠、人纖所需的中間原料,及乙烯、丙烯等石化工業,機械、重電機、電子組件等工業,在1970年代皆有快速發展。

 

運用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,利用下游出口產業的衍生需求,來作為重化工業及關鍵產業成長的基礎。

 

工業上游、中游部門組成的重化工業的發展,帶動了對工業中、下游部門的發展,尤其是經營工業中游、下游部門的民間企業。

 

從1969年生產原料進口量占進口總額高達35%,1970年為32%,1975年為30%,到1979年下降為25%。

 

在重化工業的發展背景下,推動生產原料進口替代的穩定發展。

 

在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,政府推動各項經濟政策以配合建立基礎工業與策略性工業,如1973年「十大建設」與「第六期經建計畫」、1976年「六年經建計畫」、1977年「十二項建設」、1984年「十四項建設」等措施,主要目的為厚植工業、交通、能源建設之基礎,同時推動農業機械化、開發新市鎮、興建國民住宅、各縣市成立文化中心等,以加速產業升級、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工業,兼顧農工發展與城鄉均衡。

 

 

引用: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3932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金幣 +1000 收起 理由
天梁 值得鼓勵。

查看全部評分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QQ|【google翻譯】|【手機版】|【Archiver】|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 皖ICP備11003170號 )

GMT+8, 2025-7-1 15:21 , Processed in 0.433580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