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為甚麼「折柳」又代指送別?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精靈    時間: 2012-7-10 20:19
標題: 【為甚麼「折柳」又代指送別?】

為甚麼「折柳」又代指送別?

 

柳樹柔軟優美的形態,自古以來就經常成為文人雅士描寫的對象。

 

如唐朝賀知章《詠柳》詩:「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?。」

 

把柔柔下垂的千萬條柳枝,用一根根的綠絲帶來形容,唯妙唯肖。

 

唐朝杜甫《臘日》︰「白陵雪色還萱草,漏洩春光有柳條。」

 

更是把柳樹比喻為報春的信使。

 

另王之渙《送別》︰「楊柳東風樹,青青夾御河。近來攀折苦,應為別離多。」

 

及李白《勞勞亭》︰「天下傷心處,勞勞送客亭。春風知別苦,不遣柳條青。」

 

句中都隱含折柳送別之情。


千古以來,不管文人是愛柳、植柳、讚柳、吟柳,都因此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句。

 

那麼,為甚麼「折柳」被用來代指送別呢?


折柳,即折取柳枝。

 

在《三輔黃圖?卷六?橋》上載︰「霸橋在長安東,跨水作橋,漢人送客至此橋,折柳贈別。」

 

原來,古代長安東邊有座霸橋,築在霸水之上,橋的兩岸遍植柳樹。

 

漢朝時,在長安餞送親友至此,常常折柳送別。

 

因為,「柳」與「留」諧音,所以古人在送別時,往往折柳贈別,不僅有「挽留」之意,也用來表達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。

 

這一習俗源於漢代,盛行於唐代,因此後來就把折柳用來代指送別、贈別。

 

如唐朝權德輿《送陸太祝》詩:「新知折柳贈,舊侶乘籃送。」

 

又明朝葉憲祖《易水寒?第三折》:「謾向燕河還折柳。死別共生離,一旦休!」

 

另外,送客作別也有用「霸陵折柳」來代指。

 

如宋朝程大昌《演繁露?卷七?霸陵折柳》:「黃圖曰:『霸橋跨霸水為橋也。漢人送客至此橋,折柳為別。』

 

故李白樂府云:『年年柳色,霸陵傷別。』」

 

折柳也是古樂曲名《折楊柳》的簡稱。

 

此曲多為懷念之作,曲調憂傷悲涼,有惜別、思念遠人之意。

 

據傳漢代時張騫從西域傳入德摩訶兜勒曲,後來李延年作成新聲二十八解,為軍樂。

 

如唐朝李白《春夜洛城聞笛》詩:「此夜曲中聞《折柳》,何人不起故園情。」

 

及唐朝袁郊《甘澤謠?許雲封》:「《折柳》傳情,悲玉關之戍客。」

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joyorocketleagueengland.wordpress.com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